![]() |
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2027330043079,店家為 樂天書城 | 樂天市場購物網 - 台灣 售價:1580 我要購買 |
下面是整理過的資料;有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與其他類似值得參考的商品清單.網友也都知道在定價和網路售價會有一定的差距,最近我也在找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的相關資訊~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請參閱詳細商品資訊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最近有些網友在問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要去哪裡買最便宜呢? |
其他資料列表: 1.文史專家莊永明總策劃《台灣世紀回味》 ylib.com/hotsale/scantaiwan/index.htmTranslate this page 產品名稱: 定價: 優惠價: 無息分期: 購買/選書 《台灣世紀回味》全套三冊 Vol.l 時代光影 Vol.2 生活長巷 Vol.3 文化流轉 www.surgery.org.twTranslate this page *105年3月19、20日(星期六、日)本會在臺大醫學院舉辦第25屆第1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75次學術演講會(105年度外科聯合學術 ... 裡,放在台灣前面,似乎變得陌生而疏離,卻是這回行旅的關鍵字。 台灣各地的熱鬧或溫暖,此回,我都想經由「裡」的 ... 書名:台北回味,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281754,頁數:272,出版社:有鹿文化,作者:韓良露,出版日期:2014/06/06 ... https://play.gomaji.comTranslate this page 麻吉好店提供全台灣美食折扣資訊、優惠餐券、訂位、會員卡,是網友吃飯第一站。餐廳數位商城,一站滿足,盡在麻吉好店。 |
最近我也在找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的相關資訊~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數量有限,售完為止!限量是殘酷的,不要猶豫入手要快~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該商品熱烈銷售中~ 避免向隅,欲購從速~希望我整理的資料能對我大家SPENCER有幫助。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也有些網路上部落客的評價也值得我們參考. |
內容簡介 本書以極大量影象與文件解讀1895-2000年間台灣生活樣貌----交通上如何從蓽路藍縷走到全島四通八達;旅遊方面:遊山遊水遊台灣方法的改變;在衣飾時尚上有模有樣趕時髦;飲食消費從挑擔擺攤到百貨公司與大賣場的轉變;在建築方面大城小鄉蓋房子,我們生活空間百年來的遞變;醫療衛生方面台灣如何從瘴癘鬼界之地轉為為要活得健康重視保健之國。另外,以人物為主軸的歷史照相簿,展現俗語所謂一樣米百樣人,反映在生活長巷裡的種種面龐。 我們選擇「回味」的態度來閱讀20世紀的台灣庶民生活場景,在時空走廊,儘管人人都曾參與了一部分,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觀看得更多,更有興味賞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莊永明 先生 1942年生於台北市大稻埕,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公認是蒐集台灣史料最豐富的少數人之一。初中就讀建國中學時,即開始收集台灣文史資料,集郵與收藏書籍成了嗜好。 1970年代,陸續發表文章。1980年,應中國時報之邀,撰寫「台灣第一」專欄,每周一篇,前後一整年。自1984年起,專注於田野調查、記述俚諺,收錄在《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好言吉句》……等十書中,並為廣播、電視節目所常引用播出。 1989年,出版《台灣紀事》上、下冊,被奉為研讀台灣史的「入門書」。1991年出版《台北老街》,此書曾獲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1994年製作有聲書《台灣歌謠尋根》,獲新聞局舉辦之優良唱片金鼎獎。1995年《台灣第一》獲該年度聯合報讀書人版推薦非文學類好書。1996年出版《台灣鳥瞰圖》,獲本土十大好書。1998年出版《台灣醫療史》,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2000年策畫《台灣放輕鬆》系列和《台灣世紀回味》系列,更為國人打開另一扇閱讀台灣史的門窗。1999年《天下雜誌》以「有系統的整理台灣歌謠、俗諺語以及獨家珍藏共同記憶珍貴的史料」選為「影響200跨越2000」的重要人物之一。 現任: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 台北市七星田園文化基金會監察人 ◆ 保生文教基金會董事 ◆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譯者介紹 目錄 【總策劃序】文物有靈,光影不滅 莊永明 4 【出版緣起】黑白的印象,彩色的回味 王榮文 6 編輯室報告 7 如何回味本書──編例說明 8 四通八達<交通> 10 【導言】陸海空全面出發 黃智偉 12 騰雲御風‧超塵掣電 14 火車浮世繪 16 從輕便車到客運車 18 天工雄大 20 從省道到國道 22 從公車到捷運 24 強渡關山 26 在歷史的水面行舟 28 大船入港 30 凌雲駕霧 32 交通工具大觀∕新詞彙‧舊時語 34 遊山遊水遊台灣 <旅遊> 36 【導言】行過台灣一百年 劉克襄 38 台灣八景比一比 40 觀光大台北 42 北郊遊蹤 44 台灣有個阿里山 46 原鄉風景 48 人工勝景快樂園 50 臥遊導遊,書海遨遊 52 旅遊新潮 54 從鐵道飯店到度假小木屋 56 旅遊卡麥拉 58 旅遊百寶箱∕新詞彙‧舊時語 60 有模有樣趕時髦<衣著服飾> 62 【導言】百年台灣時髦味 陳佳芬 64 大街現風情 66 舊衣新演義 68 洋風換新裝 70 麵粉袋與旗袍裝 72 選美台上群星會 74 迷你裙與牛仔褲 76 名牌大家穿,流行出少年 78 選美嘉年華∕新詞彙‧舊時語 80 買東賣西過生活<消費飲食> 82 【導言】買賣歲月,吃喝過日 王紹中 84 挑擔擺攤一世紀 86 何處買生... 自序/導讀 總策劃序 文物有靈﹐光影不滅 2000年1月1日,台灣第一道曙光破曉的時刻,不少人群聚在台東太麻里海濱,目睹著將黑暗從台灣驅走的光芒,他們成為台灣邁進千禧年的見證人。 2001年1月1日上午6時33分,21世紀台灣第一道朝陽的光線將灑在台東蘭嶼島上,而台灣本島南端的鵝鑾鼻也將在2分鐘後的6時35分出現日光。同樣的,也必有無數人前往觀賞,祈望看到「世紀交替」。 日出日落,本是自然規律,然而為什麼有人會懷抱著興奮的心情,爭看「一時」,用以見證千秋?我錯失了迎接「千禧年」台灣第一道曙光的機會,也必無緣等待新世紀降臨台灣時的第一道曙光;和這二次「台灣第一」都未能正面接觸,是不是很可惜? 然而,走出「千禧年」,告別舊世紀;邁入2001年,進入新世紀,我想不僅要見證「光」,也要捕捉「影」。 在20世紀生活了半個世紀的我,而今將和地球上的60億人成為「跨世紀的人物」。做為一位台灣文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的「光和影」,留下了什麼見證? 《台灣第一》是我第一本付梓的著作,當年,這本書能受到矚目,想是因為彼時台灣研究還是「險學」的年代,「台灣第一」這個詞彙,有挑戰威權的意味,它是大膽而且有魄力的命題!記得作家李喬曾說:「吳濁流創造了『亞細亞的孤兒』一詞,就足夠令他不朽了!」每次李喬和我見面,常直呼我「台灣第一」,想是他對我這本書的書名,情有所鍾吧! 我當然不敢奢望《台灣第一》會在台灣歷史研究叢書中有一席之地,但畢竟「台灣第一」這個名字是永恆的! 雖然《台灣第一》屬於「小品」之作,我也非學院出身,但不少朋友對我刮目相看,鍾肇政前輩說:「英雄出少年」。李南衡則說:「大隻雞慢啼」。柏楊更以「台灣第一位寫台灣第一的人」相許。 區區之作,獲得薄名,想必是大家肯定我的台灣史料收藏。沒錯,我是一位執迷不悟有收藏癖的人,而且到了「無所不集」的地步,台灣史料是蒐集對象之一,也因為憑藉著此興趣,才能夠有《台灣第一》等40本著作。 做為一個「蕃薯囝仔」,面臨幽微難明、觀點雜遝的台灣史,有幾個問題經常在腦海中思索著: 台灣人有過的是什麼?台灣人失去了什麼? 台灣人希求的是什麼?台灣人創造了什麼? 台灣人嚮往的是什麼?台灣人忘掉了什麼? 台灣人在生命長廊中,如何度過悲歡歲月? 台灣人在生活長巷中,如何追求品質品味? 台灣人在生命旅途中,如何擴展視野境界? 台灣人在生活方式中,如何選擇汰舊迎新? 其實,我的問題,本就是台灣歷史應該探索、討論的題目。長年來,我勤於收集各種證書、收據、郵票、車票、發票、照片、入場券、電影本事、明信片……,目的無它,因我視其為史料。 「史料」是能夠檢驗歷史的重要證物,然而什麼才稱得上「史料」?史料,僅只是政府文書、官方檔案嗎?應該未必吧!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生活「跡痕」,難道是「非史料」嗎? 執政者往往對史料採行選擇性的保存,政治立場常常會影響「史觀」,於是「修史」是各說各的話,各唱各的調,歷史好像不容庶民的存在,難道「統治者」才能做「歷史」的主角嗎? 台灣研究由「險學」轉為「顯學」,從非主流成為主流;在「台灣學」當道的今天,如果還是以統治者為中心的史觀,鋪天蓋地做台灣史的詮釋,是不足以了解整體脈絡的,用小物件看大歷史是我們的心志,《台灣世紀回味》可以說是「以民為主」的歷史書。 人民的生活史必成為未來歷史的主流,此為可以預期的觀點,也因此我承接了《台灣 各界推薦/推薦序 《中國時報》《聯合報》好書推薦 2011.06.20《商業周刊‧alive優生活》283期:封面故事〈台灣故事輕鬆遊〉專訪莊永明 陳永興(高雄市衛生局長) 本書呈現台灣歷史多元面貌與民眾生活百態,圖文並茂令人回味無窮。 吳豐山(公共電視台董事長) 能夠回味過去,才能策勵將來,也才能惜福感恩,共晉安祥和諧;莊永明先生誠有 心人也。 陳菊(勞委會主委) 回味過去,和眺望將來一樣米百樣人,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甘美的豐富;本書給我這種感覺。 可樂王(圖文作家) 以台灣為主體進行本土圖文思索的展現與啟蒙,在本書表露無疑! 凝視黑白分明的台灣庶民史 文◎晏山農/新新聞914期〈2004年9月9日~9月15日〉 向來,有關台灣的面貌與詮釋始終岐異不斷,卻也非常一致。怎麼說呢?所謂岐異,指的是因為統獨立場不同,所以對於歷史事件的定調不免各說各話;而一致者,就是統獨雙方儘管存著你死我活的聖戰信念,但都不約而同地把台灣推入「宿命」迷宮。 統左如陳映真,直把台灣看做孽子稚兒,若不投入母親──中國的懷抱,命運必是夭折難產;而向來鄙夷輕蔑台灣不遺餘力的李敖,則全然把台灣的一切視若南朝煙花,毫無價值可言;至於八○年代初詹宏志關於「邊疆文學」的話語,二十多年來也始終迴繞在不少人腦海。統派眼中的台灣,總不脫邊陲、小朝廷格局。反觀獨派光照下的福爾摩沙,雖然偉岸的主體性不斷堆疊上去,但無所不在的悲情、孤兒意識、分類械鬥曲調,卻讓人深陷無間道的夢魘中。 台灣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時間短淺 於是,統獨看待複合多變的台灣,竟都顯露相同的死角:台灣是悲憐、強權操弄下的存在體。原因很簡單,因為統獨多由上層菁英的眼光著眼,少了庶民生動靈活、色彩繽紛的身影,難免就一廂情願、孤注一擲。準此,遠流出版社一套三冊的《台灣世紀回味》,就有著打開另道視窗,呼吸新鮮空氣的澄淨作用。 其實,捕捉台灣庶民生活的紀事影像,我們還是得佩服日本人。從早期官方田野調查而來的《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私法》,到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確立出嚴謹的學術標竿,其後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直到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諸民間學人主其事的《民俗台灣》,這些豐碩的成績往後好長一段時日始終庇蔭著相關的研究者──這也顯示台灣本土的研究工作者怠惰良久。 可是,日本人的研究終究有其本位,能實事求是、客觀陳述就夠專業,遑論同情理解台灣人;況且這些文本的年代都已逾一甲子,從農業社會躍入工業社會,再到瞬息萬變的消費社會,庶民步調、影像的變異豈能以道里計。同時,直到九○年代以後,台灣史的鑽研才得以「正常化」,至於跨越意識形識的高欄,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新取徑,時間更沒超過十年。也就因為時間短淺,若能和時間賽跑進行田野調查,把耆老、文物、影像搶救出來就屬萬幸,此刻我們對庶民文化史尚無力提出完整有力的論述出來。理解這樣的主客觀限制,我們再進入《台灣世紀回味》的世界,就較容易看清它彌足珍貴之處,以及有待進一步探勘之所在了。 歷史相簿是鄉愁懷抱之所在 《台灣世紀回味》依政經篇「時代光影」、生活篇「生活長巷」、文化篇「文化流轉」三部曲,將政權更迭、選舉、產業、金融貨幣、交通、旅遊、流行時髦、商品買賣、建築、醫療保健、傳播媒體、出版、戲劇、歌謠、教育、體育、生態……等二十類範... |
※其他推薦※
|
資料來源:樂天市場購物網